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2/7/31 10:27:25 已经有
3411
位阅读
成都现有社会组织5882个,其中“草根”公益组织数量巨大自不待言,但其发展却面临以下两个瓶颈——
6月29日,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开园,15家亟待孵化的社会组织以及14家较为成熟的优秀社会组织入驻,成为成都打造“公益组织和社工人才之家”的首批受益者。
成都现有社会组织5882个,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社会组织中的“草根”公益力量面临哪些发展瓶颈?公众如何通过社会组织撬开参与公益的大门?这些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草根公益组织盼有“娘家”
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王子斌,将子女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家长聚集在一个QQ群里,起初只是家长之间交流康复知识。王子斌发现,很多家长不好意思将孩子所患的病告诉朋友同事。
“我国婴儿唐氏综合征发生率约为0.5‰~0.6‰,如果父母都认为是家庭的累赘,孩子怎么能较好成长?”他决定将更多患者家庭集中起来,成立了唐氏互助协会,开展各种帮扶活动。
“大家都没有社会组织管理经验,甚至连策划都有些力不从心。”幸运的是,他的协会在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有了立足之地,不仅获得办公经费支持、专家指导等,还能申请最高5万元的项目资金。
“能如此顺利运作的公益组织,数量太少。”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黄旭宏认为,带有“草根”头衔的公益组织,发展瓶颈往往来自“名不正”导致的“言不顺”。
“根据相关规定,公益组织需挂靠一个政府部门或公办社团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这个‘娘家’实在难找。”黄旭宏说,自己也是一个公益组织的负责人,组织了一帮清华大学的志愿者,运用视频为农民工学校的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因为无法完成注册,黄旭宏不得不注册成一个公司,走社会企业的公益路子。“一旦成为企业,公众就怀疑你动机不纯,依然面临各种困境。”
黄旭宏建议,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可作为草根公益组织的“主管单位”,为公益组织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
乐在其中才能广泛参与
市民杨志强带着10岁的儿子来到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给他们传递了“新鲜”知识。
“他们教我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怎样制成肥料,然后怎样用来在阳台和小花园种植瓜果蔬菜。”杨志强说,他专门打电话叫来开办民办幼儿园的妻子,期望能在妻子的幼儿园率先实践一把。他告诉记者,这是他最愿意参与也最容易参与的公益实践。
“公益如何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并让他们乐在其中是国内公益发展绕不开的难题。”一直致力于搭建社会公众和公益组织交流平台的成都爱一百公益文化中心负责人彭宇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公众参与公益的程度还处于 “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灾民救济”等较初级阶段。现阶段国内公益要吸引更多公众参与,提供更多“体验”是关键,“只有让公众亲身去体验,才能更好地感受何为公益,如何参与公益。”
同步播报:
“三招”开启社会组织繁荣之门
随着成都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的成立以及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的开园,业内人士纷纷寄予成都“打造中国公益世界窗口”厚望。6月30日,在成都举办的“社会创业家”论坛上,有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成都如何开启社会组织繁荣之门。
最具活力的社会组织都是“野生”的
“社会组织难以孵化,但社会组织又必须孵化。”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瑞军认为,目前的社会组织往往依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心”的人。
台湾政治大学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人江明修认为,最具活力的社会组织都是“野生”的,“他们来自于社会,生长于社会。”
专家们认为,政府简单地把社会组织放在孵化园,通过政府的帮助孵化,这种社会组织是脆弱的。“通过诸如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机构进行帮助,虽能让机构暂时存活得较平稳,但这种做法并非长久之计,不可能让政府一直花钱养着他们。培育出来的机构由于没有接受市场竞争的磨练,一旦独立进入市场,生存堪忧。”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说,“希望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致力于培育各个组织间的‘跨越合作能力’,聚集社会组织民间智慧,为各类社会组织构建分享、发展平台。”
期待更多公众做“涟漪人”
从为乡下孩子开设的二手铺子“五味屋”,到推广手工美学帮助失业妇女就业的“阿原肥皂”;从记录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群众喜怒哀乐的“风潮音乐”,到推广农夫直购有机米高价交易的“爱吃饭合作社”……江修明通过照片、视频展示了台湾社会组织的多元活力。
“画面中的每个人都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很多人内心都曾萌发过好的念头,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并不多。”江修明认为,推动社会事业进步需要更多的公众甘愿做 “涟漪人”。任何个体的一点点改变和坚持都能在整个社会泛起阵阵涟漪,而从事社会事业的每一个人都是 “涟漪”的起点。“只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做一名‘涟漪人’,愿意让自己成为涟漪的起点,才能激发更多的社会创新,才会对整体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强专业水平是可持续发展之本
如何让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这是全球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成都社会组织颇具规模。截至去年底,全市有社会组织5882个,注册资金超过200亿元,发展会员136万名。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袁瑞军指出,志愿而不业余,强化专属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是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接触的社会组织中,只要是在某一领域专业水平较高,各地政府、企业都求贤若渴。”
“黑暗中对话”是一项关闭人的视觉,借此激发对人性多元化的崭新体验项目。目前该项目落户世界38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体验学习者超过750万人,并为超过7000多位视障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该项目成都地区负责人蔡史印介绍,这个项目经过在德国24年的发展,从团队到项目运作,已“专业性十足”。这也是为何该项目去年引入国内后,各地纷纷接洽邀请他们进驻的关键。